陳穎練 教授
應用微生物學研究室:一號館 305 / 307室
電話:02-3366-4598 (Lab)、02-3366-1763 (Office)
傳真:02-2363-6490
E-mail:ychen28@ntu.edu.tw
專長:抗真菌藥物研發、微生物遺傳、生物防治
研究主題:抗真菌藥物研發之平台建立、馬鈴薯病害之綜合防治技術開發、作物鐮孢菌引起病害之鑑定及分子生物學、念珠菌之遺傳、訊號傳遞及致病機制
教授課程:遺傳學、應用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實驗、農用生物製劑、植物病毒學實驗、植物病害與診斷究
個人學經歷
學歷:
- 2004年8月~2009年5月 博士,美國田納西大學 微生物學系
- 1996年9月~1998年6月 碩士,國立臺灣大學 植物病蟲害學系
- 1994年9月~1996年6月 學士,國立屏東技術學院 植物保護學系
- 1989年9月~1994年6月 專科,國立嘉義農專 植物保護學科
經歷:
- 2019年10月~迄今 北一女數理資優班學生專題研究 指導老師
- 2019年01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 動物資源中心 管理委員
- 2019年01月~迄今 中華民國真菌學會 監事
- 2018年08月~2022年07月 國立臺灣大學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副教授
- 2018年08月~2022年07月 國立臺灣大學 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 合聘副教授
- 2018年08月~2020年07月 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推廣委員會 推廣教授
- 2018年08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 植物教學醫院 推廣組組長
- 2018年10月~迄今 國際期刊編輯委員 (Pathogens)
- 2018年06月~迄今 國際期刊編輯委員 (Frontiers in Cellular & Infection Microbiology)
- 2017年10月~迄今 「植物醫學期刊」編輯委員
- 2016年07月~迄今 中華民國植物病理學會 副秘書長
- 2016年07月~迄今 中華民國植物保護學會 簡訊組副組長
- 2016年01月~2018年12月 中華民國真菌學會 會計組組長
- 2015年08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 中草藥學程 委員
- 2013年02月 ~ 2018年07月 國立臺灣大學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助理教授
- 2010年01月~ 迄今 Associate Member of Faculty 1000
- 2009年06月~2013年01月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 分子遺傳與微生物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 2004年08月~2009年05月 美國田納西大學 微生物學系 助教
- 2003年11月~2004年06月 華肝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
- 2000年07月~2001年06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小兒部 研究助理
- 1998年08月~2000年05月 陸軍義務役
研究室簡介
1. 抗真菌之藥物研發與作用機制鑑定
現今由於抗生素之濫用、愛滋病及癌症患者迅速增加,造成免疫功能缺乏的病患逐漸增多,且抗藥菌株易產生,然而對抗人類病原真菌(如念珠菌、隱球菌及煙麴黴菌)之臨床用藥仍侷限於四大類(triazole, echinocandin, amphotericin B, flucytosine)藥劑。植物病原真菌可造成約70%的植物病害,其中由尖鐮孢菌引起之香蕉黃葉病及番茄萎病凋病在台灣及全球造成嚴重損失,雖有多種殺真菌性農藥(如待克利及亞托敏)可供選擇施用,然療效仍不佳。實驗室擬系統性篩選天然素材庫、FDA-approved藥庫及農藥庫,並評估其對植物及人類病原真菌之抑制效果。經初步篩選而得之候選藥物,將進一步利用基因突變株庫、酵母菌heterozygous deletion菌株庫或分離藥物抗性株進行genomic DNA library轉形/全基因體定序以鑑定藥物之標靶或影響途徑。期望透過本研究,找到對病原菌有效且天然或低毒性之素材。
實驗室另有田間試驗合作農民(for有機資料或農藥開發)與完整動物模式(murine systemic and intranasal infection models) 及各式藥物輸送/分析方式以評估藥物之毒性及治療效果(for醫學產品開發)。
( : 研究室氣氛融洽,同仁善良、歡樂且幽默,歡迎高中生、大學部專題生、國際學生、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加入實驗室 ; )
2. 馬鈴薯瘡痂病之綜合防治探討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 自日治時期引進至今,已成為台灣重要作物之一,主要產區位於台中、雲林、嘉義等地。馬鈴薯瘡痂病(Potato scab)是近年來影響台灣馬鈴薯產業甚鉅的細菌性病害,造成馬鈴薯表皮破裂,後期隆起形成圓形褐色的瘡痂病斑,嚴重時病斑結合,形成網狀龜裂,影響馬鈴薯的品質、產量及商業價值。而造成馬鈴薯發病的病原菌Streptomyces scabies為土傳性病害,若經特定的處理方式有效減低其病原性,可使馬鈴薯免於受其危害,將促進台灣馬鈴薯產業蓬勃,使其產量、品質均能提高。實驗室擬開發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及有機防治法,以達到抑制瘡痂病菌活性,有效減少瘡痂病之危害。
博士後研究員:
林琦然 (LIN, Chi-Jan; 現國立中興大學分生所助理教授)
碩士班畢業生:
1.游尚潔(YU, Shang-Jie); 2. 王宣富(WANG, Hsuan-Fu); 3. 徐立航(HSU, Li-Hung); 4. 張雅琳(CHANG, Ya-Lin); 5. 吳佳晏(WU, Chia-Yen); 6. 林芝(LIN, Chih); 7. 賴于歆 (LAI, Yu Hsin); 8. 柯皓達(KO, Hao-Tai); 9. 馮如瑩(FENG, Ru-Ying); 10. 侯逸萱(HOU, Yi-Hsuan); 11. 楊聖永(YANG, Sheng-Yung); 12. 黃仁麒(HUANG, Zen-Chi); 13. 游宇祥 (YU, Yu-Hsiang); 14.莊姿瑩(CHUANG, Tzu-Ying ; 15.江庭曜(CHIANG, Ting-Yao); 16.黃約翰(HUANG, Yue-Han)
3. 鐮孢菌及念珠菌之遺傳學與致病機制
鐮孢菌(Fusarium)為一全球性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主要病原菌包括尖鐮孢菌(F. oxysporum)、茄形鐮孢菌(F. solani)、禾穀鐮孢菌(F. graminearum)等,其可存在活的或腐敗的植物體及土壤中,同時亦可造成人類眼睛及皮膚等處之感染。在植物病害方面,尖鐮孢菌為第五重要之病原真菌,主要造成香蕉黃葉病(病原為F. oxysporum f. sp. cubense)、番茄萎凋病(病原為F.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及西瓜蔓割病(病原為F. oxysporum f. sp. niveum)等重要病害。目前對於尖鐮孢菌引起之植物病害致病機制的了解仍有侷限,也無有效方法防治,常導致作物生產業者巨大的損失。實驗室目前進行尖鐮孢菌訊號傳遞、致病機制及防治策略之研究。
念珠菌(Candida)為全球性最重要的人類病原真菌,其感染所導致的輕型感染如口腔炎、陰道炎、皮膚炎及角膜炎等遍及全身;重型感染(多發生於免疫力弱、愛滋病或癌症病人)如敗血症及腦膜炎,如未加以有效治療,常造成50%以上的死亡率。實驗室目前除研究念珠菌之分子生物學與致病機制外,也進行抗念珠菌藥物的研發與作用機制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