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系統是抗病機制的分子基礎,但已知即使是相同基因型的植物,其不同的部位或組織在受到病原菌感染時,仍可能出現不同的感染程度或抗病反應。目前針對這種不連續性的抗病機制研究較少,但近期研究逐漸揭示了微生物群相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性。 博士班吳秉祜同學在篩選台灣大豆品種對紅冠腐...
由本系系友團隊創辦並經營的保健食品公司,成功將蛹蟲草(Cordyceps militaris)開發成紓壓及助眠產品「輕鬆茶」,並於本校農產品展售中心上架。這項蛹蟲草培育技術是由本系技轉,代表了學術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為產品的案例之一,展現了系友與學校在科研與產業結合上的卓越成就。 ...
百合第二型富含甘胺酸蛋白LsGRP1是具有抗菌活性的細胞表面防禦蛋白,對灰黴病抗性貢獻斐然。然而較於抗菌區段LsGRP1C,完整的LsGRP1在防治百合灰黴病以及體外抑制百合灰黴病的主要病原真菌Botrytis elliptica上都具有更佳的效果,暗示LsGRP1的非抗菌區段透過未知機制提升LsG...
本系歐海仁副教授研究團隊於防治青蔥葉部病害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由Stemphylium和Colletotrichum屬引起的葉部病害是臺灣青蔥產業的重要生物性限制因素。因考量到病原菌對現有殺菌劑產生抗藥性及可能造成環境汙染,歐老師欲利用青蔥之內生菌作為生物防治手段,以取代化學防治。 ...
鍾嘉綾老師研究團隊建立了由臺灣優良稉稻品種「臺稉16號」與抗徒長病品種「Budda」雜交而成的166個F9重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運用基因分型測序技術(genotyping-by-sequencing, GBS)獲得6,492個SNPs,並進行病害...
洪挺軒教授及鍾嘉綾教授針對近年來於臺灣發生嚴重的茶赤葉枯病(brown blight disease)進行了深入調查。從2017年至2019年,研究團隊從全台86個茶園的14個茶葉品種上分離出139株Colletotrichum菌株。結合形態學及ITS、ApMat、GS、TUB2、ACT、CAL、G...
數年前實驗室接受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獸醫師委託協助檢測園區遭受致命性皮膚感染之魟魚(圖一)的病因,期能正確診斷並予治療。透過實驗室的病理組織切片觀察(圖二)及分離自感染組織的微生物形態觀察(圖三)及定序,發現造成魟魚致命性皮膚感染的病因為茄鐮孢菌複合種(Fusarium solani species...
臺東地區種植之洛神葵近年來萎凋病發生嚴重(圖一),但其致病原因仍待釐清。洛神葵萎凋病田區之植株呈現全株葉片失水下垂、莖基部褐化且可發現白色菌株纏據、根部亦發生褐化腐敗之病徵(圖一)。本實驗室與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及中研院合作,透過柯霍氏法則驗證洛神葵萎凋病之病因主要由茄鐮孢菌(Fusarium sola...
馬鈴薯瘡痂病(圖一)主要由革蘭氏陽性細菌─鏈黴菌 Streptomyces scabies造成,受感染之薯塊表面呈現木栓化及凹陷病斑,使馬鈴薯薯塊品質降低。此病在全球及台灣的主要產區─雲林縣、台中市及嘉義縣皆嚴重發生,但目前仍沒有推薦且有效的防治方法,以致造成農損嚴重。本實驗室與農試所蔡佳欣博士進行...
資料來源:林業研究專訊29(4): 43-46。(本文經林業試驗所同意轉載) 文 / 劉則言1,2、鍾嘉綾2、何攖寧3、陳昭翰1、蔡怡陞4、楊玉良5 1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 2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 3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
資料來源:林業研究專訊 29(4): 39-42。(本文經林業試驗所同意轉載) 文 / 臺大植醫程碩士廖庭芝、本系博士生巫宗錡、鍾嘉綾教授 都市林是環境綠化重要之一環,樹木在都市中具備許多重要功能,包括增加生態多樣性、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提升人類生...
資料來源:泛科學 文/本系碩士班巫宗錡同學、鍾嘉綾副教授 樹木的平靜表面,受地下的「褐根病」威脅 行人在行道樹間穿梭,鄰居在庭院中修剪櫻花樹,孩童在公園的大榕樹下乘涼、嬉戲,這些都市林木看似平靜自在的陪伴在我們四周,樹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他們也默默奉獻一己之力,從葉片吸...